武汉医师协会心电学科医师分会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杨静、焦锦玉、刘鸣
立冬已至,寒意渐浓,冬季成为血压升高的危险期。气温骤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加剧。临床数据显示,冬季血压波动可达10-20mmHg,心梗、中风等并发症风险翻倍。很多人以为“头晕才是血压高”,却不知隐形波动更危险。其实,冬季血压管理的核心的是“科学防护+精准监测”。
冬季血压为啥总“失控”?
冬季气温降低时,人体为适应寒冷环境,会在大脑中枢神经的调控下启动一系列神经与体液调节机制。寒冷刺激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心脏输出血量增多。
同时,寒冷环境下肾脏容易出现水钠潴留,钠的蓄积会进一步提高交感神经紧张度,引发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此外,皮肤血管遇冷后迅速收缩,虽有助于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会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最终导致血压上升。因此,即便是平时血压正常或偶尔偏高的人群,冬季也需提高警惕。

冬季血压失控有哪些后果?
1.心脑血管:最直接的“重灾区”
脑卒中(中风):血压骤升易导致脑内脆弱血管破裂(出血性中风)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缺血性中风),冬季中风发病率比夏季高30%以上。
心肌梗死、心绞痛:血压升高加重心脏泵血负担,冠状动脉压力骤增,易引发斑块破裂、血管堵塞,诱发急性心梗。
心力衰竭:长期冬季高血压会让心脏肌肉肥厚、收缩无力,最终导致心脏无法有效供血,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症状。
2.肾脏:“沉默的损伤”
高血压会损害肾脏微小过滤血管,长期可引发高血压肾病,逐步发展为蛋白尿、肾功能下降,严重时导致尿毒症,冬季血压波动会加速这一进程。
3.全身其他并发症
眼底病变:眼底血管与脑血管同源,血压骤升可能导致视网膜出血、水肿,甚至视力下降、失明。
主动脉夹层:高压血流撕裂主动脉内膜,形成“血管夹层”,破裂后死亡率极高,冬季是高发季。

冬季血压防护要点,筑牢健康防线
1.保暖要点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衣物要轻便、保暖、宽松,重点保护头、颈、脚等血管丰富部位;
2.饮食建议
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6g;多吃温热杂粮、新鲜蔬菜和优质蛋白,避免生冷食物刺激;
3.运动指南
进行散步、太极拳、室内瑜伽等温和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避开清晨血压“高峰时段”,不做晨跑、冬泳等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如果在运动中突然出现头痛、头晕等情况,要及时停止运动,并尽快测量血压,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4.精准监测
普通血压测量只能捕捉“瞬间数值”,难以反映全天波动规律,尤其冬季血压昼夜变化大,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易被忽视。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连续记录24小时内血压变化,精准捕捉清晨、夜间等关键时段的血压峰值;避免“白大褂高血压”干扰,反映真实血压水平,为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及时发现无症状血压升高,提前干预,降低并发症风险。

冬季是血压管理的“关键期”,但不必过度紧张。做好保暖、管住嘴、迈开腿、勤监测、稳情绪,就能有效预防血压波动。如果家里有高血压患者,不妨把这些要点分享给TA,一起筑牢冬季血压健康防线。
本文章归武汉医师协会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ysxh.com/knowledge/knowledge1/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