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医师协会心电学科医师分会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杨静、焦锦玉、刘
先懂“心脏骤停”:身体的紧急警报
心脏骤停,是心脏突然“短暂罢工”—原本规律跳动突然停止,无法给全身正常供血。
这时候人会快速失去意识、呼吸变弱甚至停止,若没能及时干预,确实会有严重后果。
但别慌,它多是身体潜在问题叠加诱因引发,提前了解、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哪些人更容易心脏骤停
据统计,国内心脏骤停的5大病因分别是冠状动脉疾病(53.5%)、心肌炎(9.2%)、心肌病 (5.8%)、风湿性心脏病 (4.2%) 和高血压性心脏病(4.2%);并且近些年高血压心脏病、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比例显著增加。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心脏骤停,更要小心心脏骤停的风险。此外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具有隐匿性,日常体检很难发现,这些患者也可能不知不觉间陷入危险。
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心脏骤停?
1.过度劳累+熬夜:长期透支身体,即使无基础病也可能触发;
2.过量运动:平时缺乏锻炼尤其是对于那些心脏功能较差者突然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可能会使心脏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压力,导致心脏骤停;
3.强烈的情绪波动也是可能引发心脏骤停重要因素。无论是过度的愤怒、极度的紧张,还是突然的惊恐,这些情绪都会引发体内激素的剧烈变化,对心脏产生巨大的负担,从而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对心脏病患者来说,这种风险尤为显著。
4.昼夜变化、季节变化也有可能诱发心脏骤停。研究发现,心脏骤停发病高峰为上午6时至中午,周一最高,周末最低;四季中,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5.意外事件:溺水、电击、气道异物窒息等;
6.其他:药物过量、电解质紊乱、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等 。
怎样预防心脏骤停
1.基础病“盯紧点”,别让它拖成大问题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规律吃药,遵医嘱复查,避免剧烈运动、情绪大起大落,随身携带急救药(如硝酸甘油)。
2.生活习惯“别踩雷”,给心脏减负担
不熬大夜、运动“不逞强”注意饮食、戒烟限酒
3.身体“预警信号”别忽视,早查早安心
出现突发胸痛/胸闷,持续5分钟以上,还放射到肩背、脖子;走路头晕、心慌气短,休息后也没缓解等症状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关键提醒:心脏骤停“黄金4分钟”,意外发生会救心
对于心脏骤停的人来说,生还是有可能的,时间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心脏骤停,首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肺复苏(CPR);若无法立刻取得AED,应立即实施人工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
首先,判断是否有心跳骤停:① 呼叫无反应回声;② 触摸颈动脉无搏动;③观察到胸腹部无起伏,可简易判断为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主要包括胸外按压法和人工呼吸法。
胸外按压:让患者仰卧在平面上,左手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按压使其胸骨下陷5-6厘米,100-120次/分;
人工呼吸:捏紧患者鼻孔,用自己双唇包住患者口部并吹气,每次吹气1秒后停止,观察对方胸廓抬起,频率8-12次/分。


本文章归武汉医师协会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ysxh.com/knowledge/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