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武汉医师协会第一届血液科医师分会成立选举大会及2025年血液科医师年会在市第一医院利济路主院区举行。武汉地区约40余位血液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医师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学科前沿进展、临床实践难点及科研创新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武汉地区血液病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武汉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菊芬、副秘书长陈定国、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范学朋出席会议并致辞。

大会选举产生了武汉医师协会第一届血液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常委。武汉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菊芬和副秘书长陈定国为当选的委员颁发聘书,并向他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希望分会在推动血液学科发展、服务广大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任主任委员程辉对各位委员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希望通过组织学术交流、培养人才、规范诊疗、科普宣传、帮扶基层及开展党建活动,促进武汉地区血液科医疗水平全面提升和学科均衡发展,增强患者健康意识与治疗信心,为血液科事业贡献力量。
随后,血液科医师分会召开党小组成立选举会,推选出党小组组长和小组成员。
成立大会后,医师年会正式开启。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范学朋首先致辞。他祝贺武汉医师协会第一届血液科医师分会的成立,希望血液科医师分会在程辉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和全体委员的支持下,依托医师协会平台,凝聚全市血液病专业力量,实现跨学科、跨区域合作,共同推动武汉市血液病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场学术活动由市普仁医院血液科主任常伟教授主持。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红祥教授做《多发性骨髓瘤规范化诊疗》的主题讲课。王红祥教授在讲课中聚焦于不适合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TIE NDMM)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方案,重点对比了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在亚洲患者中,D-VMP方案(达雷妥尤单抗联合VMP)对比VMP方案,展现出更高的完全缓解率和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支持其作为一线治疗的优选方案,以提升临床疗效和生存预后。

第二场学术活动由市第一医院血液科余丹副主任医师主持。市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熊昊教授做《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进展》的报告。熊昊教授系统探讨了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发病机制,强调EB病毒与CD8⁺T细胞活化异常的关键关联,确诊需综合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CD34⁺细胞检测)及遗传学筛查以鉴别先天性骨髓衰竭或低增生性MDS;一线治疗方案推荐免疫抑制治疗(IST)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复发或难治患者可通过转换TPO-RA类型或采用抗CD38单抗达到50%有效率;对于40岁以下重症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为首选,单中心数据显示单倍体与全相合移植的6年总生存率均超90%。

第三场学术活动由武汉同济医院血液科黄梅教授主持,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王华芳教授做《2025EHA-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领域研究进展》的报告。王华芳教授系统梳理了HSCT领域三大关键进展:适应症拓展:针对40-50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证实单倍体移植与HLA全相合移植生存结局相当(6年OS均>90%),为缺乏全相合供者的患者提供新选择;技术优化:提出供者年龄比HLA匹配度更影响预后,推荐优先选择年轻单倍体供者而非年长全相合同胞供者;同时,F-BMT、TBF联合ATG/PTCy等预处理方案显著降低毒性并提升移植成功率;并发症管理:采用抗CD25单抗替代甲氨蝶呤(MTX)可有效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口腔黏膜炎发生率,而ATG/PTCy联合方案在预防aGVHD、加速植入及减轻慢性GVHD方面具显著优势。该报告为临床优化供者选择、预处理策略及并发症防治提供了循证依据。

武汉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市第一医院血液科程辉主任对本次医师年会进行了总结。

程辉主任首先感谢授课专家的精心准备及全体参会委员的支持。她说,本次年会通过前沿学术分享与临床实践探讨,为武汉地区血液科医师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当前武汉地区血液学科发展面临区域发展差异巨大、资源分布不均的核心挑战,血液科医师分会将增设基层常见病诊疗专场(如白血病、贫血规范化培训),通过远程协作、病例巡讲推动前沿技术下沉,以加速优质资源全域流动,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推动了诊疗规范化与技术创新,助力区域血液病学科高质量发展。
本文章归武汉医师协会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ysxh.com/news/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