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师风采 > "黑白"医疗事业人生 ——记第二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陈曼仙

"黑白"医疗事业人生 ——记第二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陈曼仙
2015-04-30 01:30:05 来源:武汉医师协会

\

 

一件蓝上装,一个黄挎包,这是陈曼仙留给别人最深刻的印象。 

  
    50多年来,已是75岁的陈曼仙没有离开放射机,无数患者记住了她布满深褐色放射斑的脸上挂着的微笑。几十年如一日放射、看片,旁人看来她的人生平淡而没有光彩,而她却认为,能把一生写在黑与白的x光片上是自己的荣耀。 
  面对病人从外院带来的片子,陈曼仙同样仔细审视——“我只是看片子,不是看在哪里拍的片子。” 
  四六一工厂的陈师傅跑了多家医院,病情一直诊断不清。他拿着在其他医院拍的X光片想找陈曼仙帮忙诊断,又担心不是在市结核病医院拍的片子,怕陈曼仙不看。这样的事在陈师傅的求医过程中已经碰到不少。 
  没想到,陈师傅刚把想法告诉陈曼仙,陈曼仙二话不说拿起片子仔细地分析,找到了肺部病灶,明确了诊断,根本没有问他是在哪里拍的片子。 
  陈师傅好奇地向陈曼仙提出这个问题。陈曼仙却反问道:“既然片子拍的没有问题,哪里拍的很重要吗?我只是看片子,不是看在哪里拍的片子,只要能够诊断清楚,何必重复花钱呢?” 
  市结核病院同样可以作CT等其他检查,而在陈曼仙眼里基础检查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对患者来说又是最经济的。她经常是只要拍片能解决问题,就绝不要病人做CT,对外院的片子也从不拒绝。 
  她说:“病人来找我是信任我,不能辜负他们。” 
  一个患者拿外医院的片子找到陈曼仙,说自己已被确诊为“肺部肿瘤”并准备手术。 
  陈曼仙仔细看了看,没有急着下结论。“我先给您透视观察一下。”通过多角度透视观察,陈曼仙对患者说:“您这块病灶为先天性肺囊肿的可能性很大,我觉得没有必要手术,建议定期复查。”患者采纳了陈曼仙的建议,没有手术,连续观察了七八年,病灶直到现在都没有一点变化。 
  面对二线科室二线医生岗位,陈曼仙同样競競业业——“做医生的心里有患者,做什么都一样。” 
  放射科室是辅助科室,是二线科室,放射科医生是二线医生,很多人提起放射,总有些不以为然的感觉。 
  “陈主任,陈医生,陈婆婆,太婆”,每天各种病人总会给陈曼仙各种称呼,不管叫她什么,陈曼仙总是微笑着。 
  她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名医生,她没有机会展现无影灯下的光彩,也没有机会展示手术刀的犀利。几十年,她只是放射、看片、诊断。 
  “诊断的准确决定了病人的生死,做医生的心里有患者做什么都一样”,陈曼仙说。 
  陈曼仙刚参加工作时,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也落后,一个病人检查下来,要照七八次x光,不仅病人吃的射线多,损伤大,而且工作效率也低下。 
  陈曼仙想起在自己曾念书的中山医科大学有一台德国产的单层体层摄影装置,她找到武汉的一家医疗器械修配厂,希望对方制造一台。对方回答:“只要你能设计出来,我们就能做出来。”陈曼仙与该厂设计人员一道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设计出了单层体层摄影装置。 
  在随后的时间里,陈曼仙继续查阅资料,寻求多层体层摄影装置的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曼仙还真设计出了多层体层摄影装置,病人照射一次可以得到三张体层摄影片子 
  难治性肺结核曾经一度成为新的不治之症。一位随州的难治性肺结核病人住进了市结核病医院,无论怎样用药,药物都无法达到病人肺部的空洞内。最后患者终因呼吸衰竭,无奈地离开人世。 
  看到这些患者,陈曼仙痛心疾首。一天,她在翻阅资料时突然意识到,治疗药物是全身给药,药物无法到达病灶就造成治疗失败,那么能不能找一种方法把抗痨药物直接用到肺部空洞中去,“淹死”空洞内顽固的结核杆菌? 
  于是,她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处方,将几种抗痨药物按一定比例的剂量做成水剂,灌注到空洞内使空洞直接吸收。1990年初,陈曼仙在国内率先制成了灌注空洞的水剂,此水剂就是后来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异福酰胺静脉注射剂”前身。如今利用“异福酰胺静脉注射剂”介入方法,全国范围内已成功治疗近2万名难治性结核病患者。 
  面对导致自己白细胞降到正常值以下的X射线,陈曼仙却无畏无我——“还有这么多人没有检查,我不能走。” 
  上世纪70年代下乡巡回医疗,陈曼仙来到应城天鹅公社蹲点。巡回医疗队住的是用油毛毡搭的简易工棚。简易工棚没有任何放射防护设施,陈曼仙与接受检查的农民的距离就是一臂远。陈曼仙说:“让老百姓离远一点,不能让他们吃射线,射线要杀就杀我们吧。” 
  医疗队的放射医生只有陈曼仙一人,她最多时一天要透1500人。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和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之下,她的白细胞一度降到3000以下。同事们劝她休息一下,她说:“还有这么多人没有检查,我不能走。”最后,同事们强行把她架回武汉休养了1个多月。一恢复正常,她又马上回到了医疗队,半年没有回家。 
  从1974年开始,武汉的农村开始以发现病人为目的的肺结核病大普查。陈曼仙带着设备去了,一个村一个村一人不漏地普查。 
  结核病人的发现,就靠医生的一双眼睛。仅在洪山区,陈曼仙就用她那双眼睛透过X光看过30万人的肺。正是她与她的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武汉农村结核病的发病率在三年时间里由10万分之1200下降到10万分之160。 
  放射科的医生都会有放射损害,放射科是人员流动最大的科室,分来的年轻女医生最多干到结婚就转行了。陈曼仙干了一辈子。临产前2天,她还要给病人拍片,“就是多穿一层铅裙。”她的同事回忆说。陈曼仙却乐呵呵的:“我的女儿很好啊!”而事实上,长期接触放射线仍然损害了她的健康,不到50岁,她的脸上就开始出现如老人斑一样的放射斑。 
  “除了自己,她心里什么都有”,她的一位老同事讲了这样一件事: 
  陈曼仙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每天要爬5层楼上下班。一个对医院对病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住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医院领导过意不去了。他们决定给这位老专家买一套大一点的新房。 
  陈曼仙一听,坚决不要,说:“我就老两口,有这个房子住足够了,不麻烦组织上了。”医院见她执意“不领情”,就商量着要给她把旧房装修一下。 
  她听说后,赶忙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自己买了1桶乳胶漆,和老伴爬上爬下地把房子粉刷了一遍。周一上班时,她找到院领导说:“我的房子已经装修好了,真的不用麻烦组织了。” 
  “这样的医生,会做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吗?”这位老同事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