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师风采 > 55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勤俭仁医 ——记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张和武

55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勤俭仁医 ——记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张和武
2015-04-30 01:19:12 来源:武汉医师协会

\
 

    在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武汉市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下称武汉市结防所),有这样一位老医生:他的名字叫张和武,今年75岁, 在武汉市结防所与结核痨病战斗了55年还不愿回家,他说“可以不要钱,只要让我工作就觉得很幸福!”同事们亲切地称他“老张主任”,他们都怕他、敬他、疼他。大家拿他当楷模,他的精神已经成为大家的宝贵财富,在医生护士中一代一代传承。

 
百余本笔记见证医者仁心
 
    听说了张和武医生的感人事迹,2月5日上午9时,我们赶到了武汉市结防所,当时他正带着一群医生在住院部查房。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查房时,他总是一边亲言细用语询问病人病情一边认真地做笔记。
    查完房,张和武立即带着医生们回到办公室开始讨论病案。他翻阅着病历和笔记,一个一个仔细分析和叮嘱。医生们,包括科室主任,全都认真地听、认真地记着。武汉市结防所门诊部主任张炎林受其指导近20年,他说,自己和同事们也都受其感染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据结防所所长王卫华医生介绍,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张和武看过的每一个病人,每一次问诊,他都做了详细的笔记,几十年来,所用的本子少说也有100个。每隔两天,他就会翻开笔记本,找管床医生追问每个病人的情况:交待的药用了没有?该做的治疗做了没有?情况好转了没有?
张和武自己也说,记笔记的习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养成的,是跟当时的一位名老医生学的。他说,病人太多光用脑子记不住,记录时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记下后回头还可以跟踪翻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会诊病人,可以下来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张和武心系病人,自己终于累倒了——2012年11月14日,他被紧急送往同济医院抢救,确诊为戊肝。同济医院的专家为他会诊时惊讶发现,这位患者竟是12日曾到他们医院会诊的张和武。经抢救从昏迷中醒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病人看片子!
 
不嫌脏和累 待病人如亲人
    问完记完,张和武搓搓手,抄起听诊器放在衣袖上一阵好擦,才送到病人胸部腹部。随着听诊器位置的变换,他又轻轻地帮病人撩起衣服或者拽好衣服和被子。
所长王卫华介绍,张和武的白大褂里,总是带着他的5件宝贝:听诊器、手电筒、棉签,笔和笔记本。听诊器冰凉,他总习惯把接触病人身体的部分攥在手心捂热或是放在衣袖上擦热,才开始检查。结核病人床头都有一个收集痰液的杯子,每次查房,张和武都会凑近痰杯,用棉签搅动痰液,观察痰的状况。一病区医生杜鹃坦言,“这一点,很多医生做不到。”
    张和武做到的远不止这些,他从不嫌病人脏,经常帮病人脱鞋脱袜,检查完了再帮病人穿上。需要把病人的腿抬起来检查时,他总是豪不犹豫地拿自己的肩膀当支架,有医生想拿报纸或者毛巾垫着,就会被他批评。他说,那是对患者不尊重。
    与病人交谈时,张和武总是坐得笔挺,两臂垂直,双手平放在膝上。王卫华说:“他也这样要求我们。查房时不许他们背着手或者抱着拳,坐诊时更不可翘着二郎腿。”
据同事们介绍,每次查房,张和武总是十分认真仔细,因此查房的时间总是很长,工作量也相当大,往往查完房他累得两手发抖。可他从来不叫一声苦不叫一声累。专家门诊时,许多专家一天看30个号就已经不少了,但他总是无限制地满足病人,经常半天的门诊一看就是一整天,最多的时候看过58个病号。他说:“能为病人解决问题我很快乐!”
病人及家属和他心连心
    张和武热爱病人,病人及病人家属也都把他当亲人。采访中,我们一天两次见证医患深情。
中午,讨论病案即将结束,张和武接到一个电话,是他的一个患者的家属朱先生来看他,于是,我们一起赶到他的办公室见到了朱先生。
朱先生站在张和武的办公室门口,什么也没带,张和武见到他,很开心地笑着。听说我们在采访,朱先生介绍说:“1996年,我夫人39岁,因病在某医院被诊断为绝症(编者注:肺癌),当时我们挺着急。后来找到张主任,发现不是的。他挺负责挺仔细,(经抢救治疗夫人)到现在很好。他救了我们,挽救了我的家庭,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他。但是,想怎么感谢他都不行,他什么都不要,就这样看看他可以。一般老年节、平常,不能来的时候也会打电话问候他老人家,今天赶过来也就是看看他。”
“(生病住院的时候)他去看了我的,他和爱人去看了我的。”张和武在一旁腼腆地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下午,我们又在张和武的办公室遇见了让他牵肠挂肚的患者季宪樑。
   26岁的小季是广水市吴店镇浆溪村人,患结核病5年了,母亲中过风腿有残疾,父亲去世多年,母子俩靠着低保和弟弟打工寄钱治病维持生计。由于没钱,没有得到规范治疗,小季一度病危,在武汉市结防所抢救脱险。住院期间,小季急需营养,但季母却只能每天从食堂买三个馒头,每顿饭俩人分吃一个。张和武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为他向医院申请了住院生活补助,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并一再叮嘱医生:能不做的检查,一律不做。
    病情好转,张和武又帮小季想出了省钱方案:基础治疗在当地免费做,重症诊治到结防所。以后每次来看病,小季不但不用花钱,张和武还买盒饭给他吃,走时再给他“报销”车费,一给就是五百块。不仅如此,张和武汉还在医院附近帮小季找了份工作。
这次听到张和武生病的消息,小季难过得哭了,赶紧在家挖了些野菜和菠菜,拖着病体,来看他的恩人。他说:“他比我爷爷对我还好。我希望他能健健康康的!”
 
至节至俭无欲无求为他人
    中午下班,我们跟着张和武矫健的步伐去了一趟他的家。
一进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餐桌上小碗里盛着有两颗荸荠和一片土豆,他说是早餐吃剩的。结防所所长王卫华说,他晚上一定会蒸了再吃的,他就是这样简朴,绝对不允许浪费。平时吃盒饭如果有剩下的,一定要带回家晚上再吃。许多时候,他一星期就煮一盆黄豆,买一袋馒头放到冰箱里慢慢吃,他说营养够了。
其它方面,他也对自己非常苛刻。
   他的那间办公室,10个平方左右,桌椅用了30多年,医院要给他换买新的,他不允。他身上穿的那件手工织就的毛衣,30年了也舍不得换。单位分房子,他有资格换大套房,他不但不写申请,甚至单位分给他他也不要,至今一直住在单位分在那套两居室里。
外出会诊他从不坐的士,一般都是走路、骑自行车,实在太远才坐公交车,也从不收会诊费,只为给患者省钱。
张和武对自己如此节俭,省下的钱都奉献给了患者和学生以及身边的其他困难者。他每年都会给王卫华和其他年轻医生买专业的书籍,鼓励他们充电,一套几百块。年轻的医生护士成家,若有困难,他也会默默地资助。对患者“季宪樑”的资助,自然是张和武最大的支出,迄今,他到底资助过多少人多少钱,他根本就不记得,他也从没有去算计。
 
勤奋学习充电求上进
    医院那间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房,是张和武呆得最多的地方,为了牵挂的病人和热爱的结防事业,他毕生都不懈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熬游。几十年他都是过着学生般的生活:每晚学习到午夜12点。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和学习,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老伴请求他每天抽出15分钟陪她说说话,可就是这样的要求,他都没办法满足。他有他的道理:“我是一个中专生,到今天这个融会贯通的状态很不容易。医学发展得相当快, 当医生要不断地学习,要是不更新,是跟不上来的。同样的,我自己不断学习更新,也总结自己的经验,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
据张炎林介绍,张和武还从46岁起自学英语,现在国外结核病学,都是根据他的翻译出版的。
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王卫华从分到单位就在张和武的手下工作,老师要求她每天晚上至上要至少学习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学习专业,一个小时学习英语。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要求她不断学习充电。
    尽管生着病,张和武心系的还是结防事业,还是患者。他说,希望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治好每一个病人,消除一个个传染源。还要尽一个医生的义务,大力地宣传有关结核病的知识,使群众从掌握这些知识。
 
同事敬他疼他学习他
    在武汉市结防所,没有人不认识张和武,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故事,没有人不被他深深感动,同事们怕他、敬他、疼他。
护士主管柯曦刚来单位时分到张主任科室,深受他的感染,敬他如父亲。当听说张和武病重,她顿感心里空落落的,生怕再见不到他最后一面,急匆匆赶往医院。见到张和武眼睛深深凹陷下去,人也瘦了,柯曦不由自主地哭起来了。她说:“看到他不舒服我也不舒服。我只希望他老人家好好的,健健康康的,一定要快乐!”
王卫华作为张和武的学生深受他的影响。她说:“他要求我,作为领导,要对这个单位负责,做决策一定要站在医院发展的高度来做决策;对别人的评价,要换位思考;要把握住自己。现在我也带学生,我也要求我的学生和员工,按照这样的思想践行。”
 
    正如王卫华说的那样,张和武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优良品德,不只是影响着一个人,而是影响着结防这个单位一代一代的领导和员工,一代一代在延续,一代一代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