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师风采 > “打靶”治顽痛 ——记第六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李荣春

“打靶”治顽痛 ——记第六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李荣春
2015-04-30 01:08:23 来源:武汉医师协会

\
 

  家住古田三路的刘奶奶快80岁了。9年前,她得了带状疱疹,去皮肤科把病看好了,疱疹也消了。但是不久后,刘奶奶右侧腋下长过疱疹的地方,疼痛难忍。一碰就像触电般疼,后来就连风吹到那块皮肤上,也会诱发钻心疼痛。

    刘奶奶去了皮肤科、针灸科,搽药、做针灸、做理疗、吃止痛药。一晃9年,各种办法都试了,皮肤还是痛。最后,严重到刘奶奶不得不在右侧腰部放个架子把衣服撑起来,小心翼翼防止衣服碰触皮肤。
    持续9年的莫名疼痛,让刘奶奶痛苦不堪,这种状况,直到她找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疼痛科后戛然而止。
受损脊神经导致莫名疼痛

“定向打靶”一枪解决
    疼痛科主任李荣春检查刘奶奶后分析,她这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原因是,9年前的带状疱疹病毒侵袭、损坏了胸段脊神经,这一小段受损脊神经辐射的皮肤便呈现出顽固性疼痛。
    要彻底治疗,必须将受损脊神经摧毁。李荣春和他的医疗团队亮出了自己的一招绝活“打靶治疗”——靶心就是受损的胸段脊神经,“枪”就是用射频进行热凝。
李荣春在刘奶奶胸段脊椎部打孔穿刺,用射频热凝技术,分两次对病变的脊神经进行感觉神经毁损治疗。手术后,刘奶奶的症状明显缓解。住院11天后,刘奶奶80%的症状明显缓解,丢掉了右腰部的撑衣架,在使用辅助性镇痛药后,至今没有再复发。
    李荣春笑道,“定向打靶”治疗疼痛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找到导致疼痛的受损神经,将其作为“靶心”,然后采取臭氧、射频、激光、旋切等方式,或是毁损神经,或是消融增生突出的椎间盘,如“打靶”一般消除疼痛。
 
身患顽固性疼痛 不妨查查椎间盘
    40岁的武先生家住东西湖区。一年前,他出现头痛,痛起来脑袋像要开裂,难以忍受,不停和家人吵架。在附近医院检查,认为是“椎底动脉粥样硬化”,给予相应对症治疗,疼痛依旧,甚至越来越重,发作起来时,他头疼得只往墙上撞。
李荣春查看病人后,考虑为“颈椎源性头痛”,建议患者做了个颈椎核磁共振,显示颈椎4、5段突出。及时进行“打靶”治疗后,当晚武先生就睡了一个久违的安稳觉。
李荣春介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肯定是不行的,不少患者因顽固性疼痛找到他,他多半要检查病变部位附近的椎间盘,发现很多疼痛都是椎间盘增生突出引起。椎间盘增生压迫了神经,必须解除压迫,才能解痛。
    比如头痛这一症状,原因很多,有的是血管紧张导致供血不足时的信号,有的是周围神经末梢受到刺激的结果,更多的是由于椎间盘增生突出压迫脊神经的症状。
全凭手感寻靶心 患者少受8成辐射量
 
病人送他外号“李一针”
    无论是颈源性神经痛,还是骨关节性痛、组织性疼痛,其实都可以采取阻断病变神经的方式治疗,关键就是找到病变的“靶心”。
接诊中,病变“靶心”一般都是脊神经。脊椎结构复杂,由一节一节的椎骨连接而成,神经穿行在椎管之中,要将药物等直接打中病变的“靶心”,这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
常规的做法是照CT进行定位穿刺,或者在C型臂X线放射机的照射下进行定位穿刺。
疼痛科副主任周伶告诉记者,定位穿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科室工作了4、5年的医生,还算比较熟练的,做定位穿刺一般都要做4-5次CT扫描,方能确保定位精确。
但李荣春不同,他为了让病人少吃辐射量,几乎都是用一两次CT解决问题。李荣春常常通过看病人的正侧面X光片确定点位,不靠X线照射引导,就可以徒手找“靶心”,一般情况照一次CT就行,穿刺难度大的,做两次CT确定。
    这手绝活让同事们佩服不已,周伶说,李主任对人体解剖结构非常熟悉,经验丰富,穿刺的判断、手感都非常好,穿刺一穿一个准。很多外地患者都慕名前来,送他外号“李一针”。
 
    一般来说,一次CT扫描大约相当于给患者拍了50次胸片,做4、5次CT,相当于拍了200多次胸片,超过一个人一年能承受的总辐射量。而李荣春用一两次CT就能完成手术,让病人需承受的辐射量减少近8成。